在海峡两岸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下,昆山市委、市政府以“创新突破的思维、海纳百川的胸怀,两岸文化的融合”为理念,在昆山开发区洞庭湖路西侧恢复重建慧聚寺。整个文化景区总占地面积约105亩,由慧聚寺、慧聚文化广场、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中心、妈祖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两岸风情街五大部分组成。其中,慧聚寺寺庙区占地约22亩,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 2008年5月启动建设,集妈祖文化、佛教文化、闽台文化和江南文化于一体,是华东地区首个纯“闽台”风格的寺庙建筑群,也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慧聚两岸宗教、艺术、人文、历史、建筑菁华集大成,集慈善、文化、寺庙、旅游等功能于一体。从2011年起,开始配套建设慧聚广场、慧聚两岸风情街和两岸(妈祖)文化交流中心,为两岸信众、台湾同胞、两岸文化交流团体提供活动交流的平台载体。

目前,慧聚寺已成为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宝贵财富,也是真正意义上两岸合力共建的第一座寺庙,长三角地区更是有超过50万台商及家属均会经常前往参拜。在这里,两岸的文化在这里充分展示、南腔与北调在这里深度交流、两岸的亲情在这里充分融汇。为进一步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全力打造包容并蓄的大陆台商“精神家园”,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2年,昆山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昆山(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以为两岸共同信仰的妈祖文化为载体,本着“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切实加强两岸民间交流和两岸文化深度融合,全力将慧聚寺打造成两岸信众及台商心灵信仰中心、妈祖文化及两岸文化交流中心、中华古建筑文化观光及特色旅游中心,成为昆山城市又一崭新名片。

慧聚寺原位于昆山马鞍山南麓,始建于梁代天监十年(公元511年),经梁武帝恩准,由吴兴沙门慧向大师(梁武帝老师)所建。历史上为江南颇具影响的佛教丛林,该寺香火旺盛信徒众多,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艺术文化灿烂的千年名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康熙皇帝曾4次巡幸昆山慧聚寺,并作诗留题,诗云:“万里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瀚留题文笔峰” 。“画龙点睛”成语典故也出自此处。南唐后主李煜曾为大殿前的经台、钟台题写匾额。唐代诗人孟郊、张祜所作的《慧聚寺题咏》,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和诗》曾被世人尊为“山中四绝”。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除凌霄塔外均毁于兵劫。“八一三”事变爆发,遭日机轰炸,塔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