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寺原位于昆山马鞍山南,始建于梁代天监十年(公元511年),经梁武帝恩准,吴兴沙门慧向为该寺之开山。慧向,为梁武帝萧衍之师。

梁武帝赐铁香炉、丝绣佛像,又赐田二顷、山一座、木千枝。慧向初来昆山时,因放锡禅坐于马鞍山胁石室,以二虎为侍,思欲立精舍而不能。相传当夜,风雨暴作,林木怒号,朴斫之声闻于远近,人皆怪之。翌日,黎明时刻,殿基成,台阶基石砌就,是山神之助。初建时,有大殿、小殿。历史上该寺香火旺盛,信徒颇多,享誉江南,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艺术文化灿烂的千年名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就有慧聚寺。  

慧聚寺建成后,梁武帝曾命南朝第一画师张僧繇为正殿两面墙壁画神像、柱子画龙,张僧繇南朝吴人.曾在梁朝掌宫廷秘阁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他擅长人物画像和宗教画,尤善画龙.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他作画.所绘人物栩栩如生,有立体感,人称“张家样”关于他画龙,传说: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不点睛。云:点之立即飞去.人以为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上天.未点睛者见存.这就是画龙点睛成语的来历,后张僧繇来昆山,为慧聚寺正殿两面的墙壁画神像,柱子画龙,不用说壁画很精彩,画好后故事就出来了,故“画龙点睛”成语典故就出自此处。

关于壁画,说害病打摆子的病人只要立于神像下毛病就会好.关于龙柱更加说的活龙活现:每缝阴雨天,鱼鳞潮湿,甚至还会飞殿出去兴风作浪.不得已梁武帝只好第二次请张僧繇来画加锁,将龙销住.这下好了,龙不得动弹了,却又传说:若然你用手去摸画上锁钉头,会有棱棱的感觉.真是神乎其神了!好事者咏其事云:人莫嫌山小,僧还爱诗灵.殿高神气力,龙活客丹青。

唐代诗人孟郊、张佑所作的慧聚寺题咏以及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和诗曾被世人尊为“山中四绝”,此外宋代傅宏、刘过,元代的王冕、杨载,明代高启、梁辰鱼等一大批名家皆为慧聚寺留下传唱千古的佳词妙句。至唐武宗会昌间(公元841—846年),诏毁天下佛宇,慧聚寺亦遭其难。

文人墨客的题诗留词为昆山的慧聚寺为书法艺术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有诗句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现象主要自东汉初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寺庙之风大盛,仅东晋百年间,建有寺庙1700余处。至南朝时已盛况空前。据史载:昆山的慧聚寺、圣象寺、延福寺、无相禅寺等均建于梁代天监年间。特别是慧聚寺,位于玉峰山之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佛宇僧舍,鳞次栉比。其规模之大,营建之华丽,被誉为二浙名刹、三吴胜迹。


特别可观的是,慧聚寺大殿之天王像为唐代雕塑家杨惠之手塑;其殿堂的经台、钟台之匾额,均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所书。李煜(937一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为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后主。由于唐代诗人孟郊和张祜咏慧聚寺的律诗,加之李后主的题匾,慧聚寺声名鹊起,文人墨客纷至沓来,题咏赞誉。

北宋皇佑元年(1049-1054)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遵照仁宗赵祯的旨意,特赴昆山考察水利,乘兴登马鞍山,至慧聚寺拜读唐诗人孟郊和张祜的律诗后,步其原韵和了两首。从诗中得知,王安石被昆山的青峰古殿、海角园林、水村渔艇所吸引,发出了优雅的长叹。他所题的两首诗与孟郊、张祜的两首诗被后人合称“山中四绝”。不言而喻,王安石的题诗及其风神俊朗的书风为昆山宋代的书法史增添了璀璨夺目的篇章。  

【 宋晤恩(文备)《净土圣贤录》】
  晤恩,字修己,姓路,常熟人。年十三,闻人诵弥陀经,心有所感,遂投兴福寺出家。后唐长兴中,往昆山慧聚寺,学南山律。既而听习法华光明诸经,及止观论,咸造精微。终日一食,不离衣钵,不畜财货。卧必右胁,坐必跏趺。每布萨,必潸然流涕。遍诲人以西方净业,及一乘圆旨。讲演法华二十余部。宋雍熙三年八月朔夜,睹白光自井而出。谓门人曰,吾报龄极于此矣,乃绝粒禁言,一心念佛。梦一沙门,执金炉焚香,三绕其室,言是灌顶,吾已生净土,嘉汝所修,故来相迎。梦觉,呼门人至,犹闻异香。二十五日,为众说止观指归,及观心大义。端坐,面西而化,年七十五。寺众闻管弦铃铎之音,嘹亮空中,久而渐远。茶毗,得舍利无算,恩弟子。

北宋宣和间(公元1119—1125年),由信法师将马鞍山东北麓之慧聚寺子院改建为十方贤者讲寺,并易名为 “华藏讲寺”。南宋淳佑戊申之秋(公元1248年)由僧良拱复建大佛阁,名为“神运大雄氏殿”。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僧大雅将“华藏讲寺”从马鞍山北麓移建于西山之巅。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僧寂默重建山门和天王殿。
在山顶有一凌霄塔,又名至尊多宝塔,一说由慧向建于梁天监十年(公元511年),一说建于唐代。元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僧延福、希范重建该塔。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僧寂默重修凌霄塔成七层。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玄烨南巡途昆山,他登上玉峰山紫云岩,在文笔峰下美不胜收的江南殊景,皇上诗兴大发饱蘸笔墨,写下《登文笔峰诗》,染翰留题文笔峰。康熙觉得这还不过瘾接着又挥毫御书,称誉玉峰山“天光云影”。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春,康熙皇帝巡幸马鞍山,并登文笔峰,作诗留题。知县将其址改建为“皇亭”,右为圆聚山房,转西为三官殿,称小云台,又有真武殿居文笔峰巅,旁为地藏殿,其侧为文星殿,其前为春风亭。百里楼前左偏为含秀山房,中有半隐藏楼,其东为圆静庵,后改葺为观音殿,其西为问龙阁,其景美不可胜。

1707 年康熙皇帝第三次游玉峰山时,题写了 “ 马鞍一拳,毓灵挺秀 ”八个大字,是对玉峰最贴切的评价。馆内陈列了两块明代的昆石佳品,是未经洗坯处理的原石,东首的叫“春云出岫”,西首的叫“秋水横波”。像如此之大的一块原石,他的采制要历经几年时间,采制好的原石要经过洗坯、暴晒、冲洗、剔泥、雕琢等复杂的工艺才能变成像旁边这些昆石一样雪白如玉,晶莹剔透。

康熙皇帝在元垅法师的陪同下,第4次巡幸昆山慧聚寺,并作诗留题,诗云:“万里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瀚留题文笔峰。”文笔峰召唤着英雄豪杰。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就曾慕名文笔峰登临玉峰山。在玉峰山正山腰、“粤如旷如之亭”中,他集宋朝爱国主义大诗人陆游和南宋苏州爱国主义诗人范成大的诗句,挥毫写下“有情青山困栾绕,得意孤亭缥渺间”手迹。清咸丰年间,昆山人将林则徐这一手迹镌刻于亭中石柱上。这是林则徐在江苏留下的最有名的遗迹,成为鹿城玉峰山的珍宝。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除凌霄塔外,慧聚寺均毁于兵。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邑人重修凌霄塔,不料修至第七层时,“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塔遭日机轰炸,塔受损。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日侵华,山寺被炸,山被日军所占。胜利后僧人搭建平房三间,一直维持到1949年解放。